2025第九届中国(广州)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
时间:2025年08月22-24日      地点:广州·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
视频回顾
广东银龄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8:30-19:00
周六至周日 :9:00-18:30
 联系方式
手   机:18102772048
邮   箱:1356312831@qq.com
行业资讯

行业资讯

副标题

中国社科院:中国再有7年就深度老龄化了

 二维码



3月27日,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郑秉文表示,“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快的事,中国再有7年就深度老龄化了。”


中国社科院郑秉文:

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以惊人速度推进


郑秉文教授指出,老龄化分三档,第一档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%,第二档是占14%,第三档是占20%。他表示,“中国在2001年进入第一档,2020年进入第二档,根据联合国预测会到2032年进入第三档,也就是说,我们到第三档深度老龄化了,中国再有7年就深度老龄化了。”


这一系列的时间节点如同一个个里程碑,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。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模式,更对养老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面对这一挑战,我们必须未雨绸缪,积极探索破局之道。


老龄化人口是一个重要发展动能,已经多次被强调。比如去年8月国务院第九次专题学习时就指出:既要高度重视老龄化带来的挑战,又要看到老龄化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,老龄人口也是宝贵的资源,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,加强服务、资金和制度保障,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培育发展新动能。


根据我国人口结构来测算,未来10年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将净增超过1000万人。这些新进入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、工作经验丰富、健康状况较好、社会参与意愿强烈,会形成“银发人才红利”


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:

未来10年是应对老龄化重要窗口期


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,预计2035年之前的10年左右时间,是本世纪剩余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时期,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“窗口期”。他指出,要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蕴藏着的独特发展机遇,未来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,预计到2035年,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从6%上升到9%。


唐承沛指出,总体上看,我国未来老年人口数量达到4亿、5亿时间节点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“两步走”战略时间安排基本重合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


唐承沛表示,将持续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,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、旅游、健康、体育、家政等相关产业和业态融合发展,丰富拓展养老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场景,释放养老消费潜力;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,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,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、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,扩大普惠养老服务


在着力改善银发消费环境方面,唐承沛表示,将推动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,引导电商平台适老化改造;完善老龄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,健全细分老年产品用品的标准规范;加强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质量监管,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

唐承沛还表示,要深化银发经济研究,进一步细分市场,推动出台发展旅居康养、老年文化产业等专项支持政策,推广建设老年人产品用品应用场景展示平台,加强老年产品和服务标准引领和技术攻关,加强银发经济统计监测和数据共享;鼓励支持各地在银发经济领域创新先行,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。


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:

人口老龄化并非坏事


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,联合国前秘书长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表示,“人口老龄化本身并非是一件坏事,但带来了诸多挑战。”


谈及如何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?潘基文表示,“首先我们不要把人口老龄化完全当作坏事,这本质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,是医疗卫生进步显著延长了人均寿命,也说明了我们抵御了贫困、饥饿等威胁。”


但他也谈到,就像硬币的另一面,人口老龄化也带了诸多挑战。“比如劳动力短缺、养老保险可持续等问题。”


潘基文说,确保老年人健康、经济有保障且保持活力,是政策制定者的重中之重


他说,许多老龄化国家已率先采取行动,比如提高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压力;提供产假、育儿假来鼓励生育,提供育儿支持;帮助老年人更加具有社会生产力,“这正是各国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来相互借鉴的重要领域”。


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贡献良多。”潘基文表示,中国拥有3.1亿60岁以上的人口,这样的规模堪比美国的总人口,而且中国的老年人数量正加速攀升。中国已将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,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与健康保障、教育提升、技能培训、养老金融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”。


多位专家支招:

面对人口老龄化如何更好“养老”?


面对人口老龄化如何更好“养老”?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,多位专家围绕“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改革”这一话题进行探讨。


郑秉文表示,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对包括养老金制度在内的各方面影响巨大。他建议,推动养老金体系从现收现付融资方式向预筹式投资方式转变,从负债型制度向资产型制度转变。在郑秉文看来,资产是有回报的,资产的规模越大,回报就越高,就可以抵消由老龄化引起的缴费减少所带来的压力。


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、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、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,经过40多年的改革探索,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。他提出要逐步缩小不合理的群体差异、持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、推进医养结合等具体举措。


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、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主持分论坛时表示,“在全生命周期当中,每个人都会变老,每个人都需要养老金来保障自己在晚年活得更有尊严,所以这是我们这场讨论的重要性与核心所在”。


结语


1月初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《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》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从需求变化看,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上升释放大量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,随着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升级,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。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,已经进入老年阶段,这部分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更强。


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强也意味着需求质量的提高。有评论称:未来十年、二十年,或更多年后持续庞大的(低龄老年)人群,就会转身成为重构消费秩序、激活商业基因的“新消费主体”。


“老龄化”和“退出生产”并不等同。因此,有必要对银发经济概念进行适当拓展。银发经济不单纯指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,还应该包括财富的继续创造,也就是让这个群体不仅是消费者,更是创造者。


内容来源:中国新闻网、中国青年报、广州日报、第1财经